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104
学科门类:教育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根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条件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立足河北、面向全国、服务基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高尚的师德与教育情怀,扎实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信念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够承担中学信息科技课程的区域骨干教师。
本专业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职业发展目标预期如下:
目标1:师德素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学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信息规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人师表,依法执教,逐步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目标2:教学能力。熟悉中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能够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段特点、育人目标和学生的发展水平,熟练开展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教学活动;具有较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能够运用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目标3:育人能力。熟悉中学生身心发展及养成教育规律、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工作能力;树立学科育人理念,能够贴近中学信息科技课程特点有机设计课程思政活动;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学校文化优势、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有效组织主题教育、社团与科技活动。
目标4:发展能力。不停汲取国内外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与研究新成果,能够基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新知识结构,促进专业发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反思和发现问题,并通过理论思考和行动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培养标准
1. 毕业条件
本专业依据培养目标、《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制定了明确、公开的毕业条件,符合“一践行三学会”的标准。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生培养全过程中,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支撑毕业条件的达成。
(1)师德规范。 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熟悉党的教育方针、中学教育政策法规和信息安全规则,依法执教,以立德树人为己任,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专业带头人:李国林 审核小组组长:秦文
【1-1政治素养】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在专业学习和教育实践中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职业道德】 熟悉党的教育方针、师德规范、中学教育政策法规和信息安全规则;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掌握立德树人途径与方法;树立职业理想,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 热爱教育事业,认同中学信息科技教师的职业价值与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与责任心,工作耐心细致,立志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职业认同】 乐于从教,理解在信息时代中学信息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认同中学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在实践中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2-2关爱学生】 掌握一定人文艺术和自然科学知识,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能够关爱和尊重学生,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地履行本职工作,具有立志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的理想与实践体验。
(3)学科素养。 掌握信息科技学科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具备能够适应中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信息素养水平。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知识体系与技能,理解教育技术学的核心素养和基本思想;能够认识到信息科技学科与其它学科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掌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掌握数字化教学环境与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的方法、技能,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
【3-1从教学科素养】 具备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收集、加工与处理、信息发布与交流等信息科技学科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素养,能运用计算思维优化问题解决,具备能够适应中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的信息素养水平。
【3-2学科知识素养】 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理解教育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构成、基本思想与方法,能够认识到信息科技学科与其它学科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掌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掌握数字化学习技术。
【3-3学科知识转化】 掌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的方法、技能,能够开展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和管理,具备一定的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能力,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科教学和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
(4)教学能力。 掌握教学基本技能,熟悉中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掌握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学情和信息科技课程特点开展教育实践,并获得教学体验,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4-1 基础能力】 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一般学习规律,掌握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技能。
【4-2 实践能力】 熟悉中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和教材,能够根据学情与教学目标,独立进行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能够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活动,支持自主、合作等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4-3 研究能力】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信息科技课程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开展初步的教学研究。
(5)班级指导。 树立立德树人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和方法,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知识,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中学生特点,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指导工作,获得班级指导的积极体验。
【5-1德育理念】 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征,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
【5-2班级管理】 掌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原理和原则、基本策略与基本方法,能够参与班主任工作活动,有参与德育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的体验。
(6)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信息科技学科的育人价值,能够有机结合信息科技课程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科技教育等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6-1育人意识】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具有综合育人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6-2学科育人】 理解信息科技学科在个人发展中的价值,初步掌握信息科技学科育人的内容、途径和方法,能够有机结合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6-3活动育人】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优质教育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科技教育等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7)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信息科技学科等方面的发展动态,能够主动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条件和教育信息化条件,进行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和批判性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具有一定创新意识。
【7-1发展意识】 具有专业发展的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关注基础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信息科技学科的发展动态,能够适应信息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信息化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7-2反思能力】 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术,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从信息技术的视角审视和分析教育教学现象,建议解决的策略和建议。
(8)沟通合作。 正确理解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作用,有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团队协作活动的体验,具备团队协作精神与合作技能。具有一定的表达、沟通与协调能力,能够与相关人员有效沟通。
【8-1团队协作】正确理解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作用,具备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团队协作的体验,树立团队互助与协作精神,掌握合作技能。
【8-2沟通交流】掌握小组学习、专题研讨、网络分享等交流合作的方式方法和技巧,能够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具有与同行、学生、家长等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体验。
2. 学位授予标准
(1) 学生需达到全部毕业条件,学习成绩优良,总平均学分绩点(不含素质拓展学分)≥2.0(保留2位小数)。
(2)计算机:通过省级或国家级一级考试。
三、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理学 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与核心课程
1. 主干学科:教育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学。
2. 核心课程: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导论、学习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系统设计、教育视频节目编导与制作、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信息科技课程与教学、教学技术与媒体、远程教育应用、机器人创客教育。
五、“毕业条件-培养目标”对应矩阵(略)
六、课程体系结构及学时学分比例(略)
七、素质拓展模块修读安排(参考)表(略)
八、课程修读计划(略)